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戴震

戴震(1724~1777),字東源,一字慎修,號杲溪,安徽徽州休寧隆阜(今黃山市休寧縣)人。生於雍正元年,卒於乾隆四十二年,得年五十三歲。是清代乾嘉經學皖派學派的領袖人物。
  戴震家族世居安徽,到了他的父親戴弁,家境相當清寒。所幸戴弁曾在宗祠裡,習讀過族支譜,因此雖不曾正式入學,但略識文字。日後戴弁經商維生,抄寫、記帳之類都難不倒他。因此,戴震出生在商人之家,經濟尚稱寬裕。
  根據記載,戴震生於冬季,可是出生當時,天上卻罕見的,打起了冬雷,因此父母給他取了「震」這個名字。不同於其他有名的學者,戴震幼時,並不是個聰明的孩子。他的語言能力遲緩,到了十歲,戴震才能清楚明白的表達意思。
  此後,戴震每日背誦經典,樂此不疲。在誦讀的過程中,他還同時思索問題。《戴東原先生年譜》中記載著,熟師教授《大學》時,戴震提出疑問,熟師無法解答時,便以「這是朱子說的」當成權威來回答。可是戴震卻接著追問,朱子距離孔子,有千年之遙,朱子又如何確定,自己理解的,是正確的呢?
  如此好問好疑,連朱子都敢質疑的戴震,在當時朱子學定於一尊的科舉制度中,要想一路過關斬將,步步高升的,出現在金鑾殿上,並且飛黃騰達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相反的,戴震的科舉之路,一直都波折重重、屢戰屢敗。他四十歲才鄉試中舉,以後六次入京會試,次次落榜。
  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過程中,戴震並沒有中斷學術研究。二十歲那年,戴震進入紫陽書院,跟隨音韻學家江永學習。江永精通三禮,旁通天文,地理,算學及聲韻等。這段期間,戴震的治學功力大為精進,寫有《籌算》、《考工記圖注》、《勾股割圜記》、《周髀北極璿璣四游解》等,以上屬於自然科學著作。另外還著有《六書論》、《爾雅文字考》、《屈原賦注》、《詩補傳》等。
  乾隆二十年(1755),由於鄉里的豪賊,想要侵占戴震家的祖墳,因此勾結地方官府,羅織罪名。為了避仇,三十三歲的戴震,離鄉來到了北京。此時的他,生活清苦、三餐不繼。但有學問的人,是不會長久被埋沒的。戴震結識了紀筠(紀曉嵐)以及錢大昕等學者。紀昀不但替戴震刻印出版了《考工記圖注》,還親自為書寫序。另一本《勾股割圜記》,則是秦惠田刊載,吳思孝刻印。二書一出,戴震開始名滿京城。
  隔年,戴震受聘於吏部尚書王安國,教導王安國之子王念孫。王念孫日後也成為大學問家。他的《讀書雜記》、《廣雅疏證》,是清代乾嘉經學中,學術價值斐然的不朽著作。
  一年後,王安國過世了。戴震也結束了教書授徒的生活,離京南下。此後約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,戴震的生活就在受聘、四處遊歷、多方會友、相與論學、著書立說當中度過。當然還有一次又一次的會試落榜。
過程中,戴震在揚州兩淮鹽運使盧文韶的官署中,與惠棟見面了。這是很具有學術史意義的一次會面。當時,考據學派有吳派、皖派之分(主要是就其居住地區而言)。二派雖然都重視訓詁考據,但治學最終目標仍有所差異。惠棟是吳派大師,戴震是皖派大師。此次的會面,當時已年過六十的惠棟,給予壯年的戴震諸多啟發。
  惠棟去世後,戴震在《惠定字先生授經圖》中,提出自己對「經學」的看法。強調若是捨棄經典原文,憑空揮灑個人見解,對經學是沒有助益的。一切學術理論見解的提出,必須有所依據。通過文字聲韻的考證,訓解得出字詞本義,如此方能求得聖人之道,真正的通經致用。「聖人之道在六經也。凡學始乎離詞,中乎辨言,終乎聞道」。也就是說,在戴震看來,文字訓詁是達到「通經致用」的唯一途徑。
  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戴震因紀筠的推薦,回到北京,擔任四庫館纂修官,參與《四庫全書》的編纂。在這之前,戴震纂修過《直隸河渠書》、《ㄈㄣˊ﹔fen州府志》、《汾陽縣誌》。並在浙東金華書院開館授徒。他最重要的、能夠代表他哲學思想的著作─《孟子字義疏證》,也在此時完成初稿。
  戴震進入四庫館後,成效卓著。考據審訂的功力,發揮得淋漓盡致。像《九章算術》、《海島算經》、《孫子算經》、《五曹算經》、《夏侯陽算經》這幾部書,當時已無傳本,只能散見於《永樂大典》各韻部。戴震卻能不厭其煩、仔細審慎的,蒐輯復歸原貌。還加上說明語,寫成提要置於書前。
在擔任館臣的時間中,戴震第六次參加會試,不讓人意外的,他又落榜了。但此次由於他的學術聲望,已是日益隆盛,因此乾隆皇帝特命他參加殿試。試後,賜他「同進士出身」,為翰林院庶起士,仍任原職,從事四庫全書的編纂。
戴震在四庫館,凡是天文、演算法、地理、文字聲韻等各方面的書,均由他主導考訂事宜,用殫精竭慮來形容也不為過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),戴震歿於北京崇文門西範氏穎園。
  無庸置疑的,後人提及戴震,多讚譽他為「乾嘉考據之學」的大師級人物。然而,訓詁只是戴震治學時,所認定、所選擇的,最佳治學途徑。他自我期許的,是要成為一位通曉經典、經世濟民的學者。所以他始終強調,藉由訓詁來明白義理,而後經世致用。對宋明儒,戴震是反對的。他的《孟子字義疏證》是他最重要的哲學著作。書中猛烈的抨擊了程朱理學。戴震重新解釋了理、天道、性、才、道、仁、義、禮、智、誠等哲學字眼,對於朱子所稱「存天理,滅人慾」的觀念,他直接用「以理殺人」嚴詞批判。
  戴震建立了「天道-性-人道」的思想邏輯結構,提出了「氣化流行,生生不息,是故謂之道」的說法。宇宙生命及其變化的源頭是「仁」,變化的規律就在於「變化的不規律性」,這就是「理」。因此,人道本於性,而人性源于天道。既然天道無不善,那麼人道、人性當然也就無不善。世界是「氣」之變化過程,「氣」是流動的、變動的,在這種生生不息循環裡,「道」就產生了。換句話說,「氣」是「道」的實體。戴震肯定「欲」也是人性,建立了「欲,其物。理,其則也」的命題,反對理學家「理在事先」的說法。可惜的是,戴震在考據方面的成就,光環太過閃耀,以致於他的哲學思想,並未能在當時得到相應的重視。
而即使是戴震的考據學,也與其他乾嘉學者在本質上有所不同。,「離詞─辨言─聞道」,構成了戴震學術體系的框架。他的訓詁,是了要取證於經書,通經則是為了明道,之後便是經世濟民之舉。
  因此當戴震在從事考據工作時,「實事求是,不主一家,不尚博覽,務為專精」便成為準則。除了上述提過的,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出的幾部古代算經之外,他還校輯了《水經注》,將經、注文字分開,恢復經典原貌。 在小學方面,戴震提出「四體二用」之說。顛覆了自東漢以來,深植人心的傳統「六書」觀念。又撰有《聲類表》、《聲韻考》,將入聲及祭、泰、夬、廢四部獨立出來。析分古韻為十六部,對古音學的貢獻卓著。至於他提出的「音聲恒相因」與「因聲而知義」等音義互證方法,對於清代乃至後世的訓詁學發展,影響深遠。
  綜觀戴震一生,他在經學、天文、地理、歷史、數學、水利及古代器物都有研究。並且,他所創造出的學術價值,不只有在他自身而已。他還調教出許多位,學有專精的學生。小學方面,有王念孫、段玉裁。數學測算方面,有孔廣森。典章制度之學,則有任大椿。都是著名的乾嘉學者。
  而戴震自己,除了前述的,受聘編纂或蒐輯的著作以外,寫有《籌算》、《勾股割圓記》、《六書論》、《爾雅文字考》及《考工記圖注》、《原善》、《尚書今文古文考》、《春秋改元即位考》、《詩經補注》、《聲類表》、《方言疏證》、《聲韻考》、《孟子字義疏證》、《原象》、《續天文略》、《尚書義考》、《經考》、《屈原賦注》、《緒言》、《中庸補注》、《水地記》、《水經注》、《答彭進士允初書》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